中美台普校融合安置模式对比分析
发布日期:
2019-07-04

浏览次数:

0

四年前,在广州市教育局的支持下,基金会与海珠区教育局的老师和校长们一起努力,开始了普校特教班的改造和建设,在评估转介和多元化安置做了一些尝试。去年,市教育局又推动在天河和花都两个区开始了试点,有特殊需要的孩子在学校的进步使得校长、老师、家长备受鼓舞。两年前和曾博士讨论写《以融合导向的多元安置保证特殊教育的质量》的系列文章,多次修改未能发表,现在似乎时机成熟了。我们会陆续整理我们的思路和实践,与同行们分享。第一篇通过比较中、美、台普校中安置模式的差别探讨我们的不足。

教育部的七个部门联合颁发了《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其中提出重点任务的第一点是“完善特殊教育体系”。教育局特教资源与转介中心,以及普通学校融合导向的多元安置系统,是特殊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

科学评估后实施合适的教育安置,对保证个别化教育计划(IEP)的制定和落实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依据最少限制原则(least restricted),融合教育理念下的多元安置主要有五种方法:普通学校的普通班级,普通学校的资源教室,普通学校的特教班级,培智学校的特教班级,其他康复机构。换言之,融合教育不等于学生100%的学习时间都要和普通学生在同一个课室进行。

目前国内普通学校的特殊教育主要采取随班就读的模式,一方面固然为更多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但美国、台湾等地普遍采用的融合/回归主流方式,则尚未在国内引起足够重视。这篇文章着重通过数据和案例形式,介绍和讨论多元融合和回归主流方式对普通学校中保证特殊教育质量的必要性。


相关推荐